close

樂聞樂思/於是,你又按了一個讚

【聯合晚報╱焦元溥】 2011/07/24

反正看起來很無害。不都說現代人冷漠?我就來個關心示範。法官姓名?恐龍;連署道理?阿哉;不過是臉書上的一個讚,就像速食店那第一行印著「尊重」字樣的傳單,簽名,我沒時間細看。

彼得‧格萊姆,就是這樣死的。

民智未開、生活無趣的保守漁村,除了海風送來的潮溼腥氣,再也沒有一點味道。人們上教堂禮拜,不過是為酒館荒淫,更學著用流言蜚語烹調生活。「漁夫彼得的學徒死了」,哼,誰信那是意外。單身的彼得,一看就是虐童犯。

法官雖還清白,無奈輿論可畏,要他別雇助手。天下誰能隻身出海?對不起,我只負責臉書按讚,其他與我何干。「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只有女教師艾倫慈悲善良又情繫彼得,願意伸出援手,找來孤兒幫助。可彼得對新助手卻缺少疼惜。無論天有多黑,風有多大,他始終日夜辛勤。人言匯成愁海,辛酸難捱,沒有人知道,彼得之所以賣命與大海搏鬥,圖得卻是再簡單也不過的夢想:「只要賺了錢,我就能買好房子,我就能開口向艾倫求婚,我就可以脫離歧視。」

可憐那祈願實在卑微,卑微到連上帝都不曾聽見。一失足,學徒自懸崖跌落,扭斷脖子失了性命。而彼得,雖然無辜,卻只剩一條路可走。

我不知道當年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寫到此景,內心是何感受。但1945年,當歌劇《彼得‧格萊姆》 (Peter Grimes) 在倫敦首演時,我相信觀眾絕對百感交集。布瑞頓創造出何等陰冷淒涼的管弦音響,每一景都直指群眾的偽善與荒謬。兩段村民自以為正義,起鬨結隊去搜捕彼得的場景,看了不寒而慄,那恐怖卻無比熟悉。論及旋律,布瑞頓當然不乏天才手筆,但他只給了一段優美詠嘆,留給艾倫:只有她,到最後仍然相信彼得,願意給他機會。歌裡的每一句,都透著人性的光。

那是整部歌劇最溫暖的片刻。

又是新的一天。官員傳來報告,一艘小船翻覆海中。漁村生活一如往常,沒人關心發生了什麼。是呀,一窩蜂吵鬧之後,誰管彼得是死是活,誰去讀了法條規章,誰又記得自己按過什麼讚?

江國慶若是生在臉書時代,或許只會死得更快。

 

http://www.udn.com/2011/7/24/NEWS/READING/REA8/6482126.shtml

 

臉書盛行之後

每天都可以看到一堆大大小小的聯屬

直接就點個讚 按個參加

而這些好像就代表著全民的意見

網路像是沒有法律一樣

隨意的就可以帶動起網友們的心

群眾的力量很恐怖

人們主觀的認為這是正確的

而人多聲音大 都將反的事情也能說成是正的

在網路上的言論向是不用負責任一樣

對發言者的片面之詞

而不去了解事件的整體

總是人云亦云

自以為是的正義

網路上的無腦發言

如果在網路上的一個讚

更勝於行動的話

這樣的生活也太悲哀了

 

網路世界真是太恐怖了

今天又有什麼新事件可以嘴砲了呢

原來有這事件呀 那快點按讚 快點參加

 

想到今天在新聞上看到說

台灣人心冷漠 看到路邊有人有難視而不見

如果這個事件放到網路上 一定又會是群起撻伐

說那個地方的人怎麼都不幫忙沒人性之類的

然後又會發一個活動 請幫助誰誰誰

接著大家就會一直按讚和參加

真是可笑的行為

 

在網路上 停看聽

不要看著別人發什麼訊息就馬上贊同或附和

停 停下來想一想 到底是不是正確的訊息

看 看看其他人的發言 要看多方面的發言

聽 聽聽別人的意見 不要不接受與自己相左的發言

 

輕輕敲打鍵盤

就能將我的思維付諸

是很輕而易舉

但是才更需要三思

不要當個網路笨蛋

arrow
arr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